汽車、綠色等消費迎來政策“紅包”。《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商務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3個部門日前聯合印發《關于開展加快內貿流通創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消費專項行動的意見》,文件中明確提出“改變汽車品牌授權銷售單一模式,拉動新車消費”,“建立統一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等多項擴大消費的具體舉措。
記者了解到,商務部牽頭12個部門從年初開始醞釀該文件。從文件的具體內容來看,將對下一步的消費,尤其是汽車、綠色消費等方面帶來實質性利好。
文件明確提出,取消經營限制,改變汽車品牌授權銷售單一模式,完善汽車平行進口政策措施,促進二手車便利交易,活躍二手車市場等。
“由于汽車流通領域長期存在品牌商授權4S店經營的縱向壟斷經營模式,品牌商話語權過強導致了4S店之間的競爭不充分,從而使汽車價格處于賣方壟斷的市場格局,進而也制約了消費需求潛力的釋放,使消費者的權益不能得到充分保障。”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這也正是迫切需要供給側改革解決的體制性問題。打破品牌授權壟斷,促進汽車平行進口的發展,就會使汽車流通市場競爭更加充分,價格也有望在有序競爭的情況下回歸合理范圍。
經營主體能夠在競爭中不斷改善服務、增加品種,消費者也能有更多的選擇,權益得到更好保護。
據了解,為穩住汽車消費,國家已經出臺了減征小排量汽車車輛購置稅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而且還在不斷加大政策力度。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介紹,去年我國在上海、天津、福建、廣東等4個自貿試驗區陸續開展了汽車平行進口試點。今年1月至9月,試點企業實際進口3.9萬輛,相比去年大幅增長,是去年全年數量的8倍多。近日,商務部會同其他6部門已經決定擴大汽車平行進口試點范圍,支持在四川、新疆、大連、寧波有關區域開展汽車平行進口試點。
與此同時,上述文件中還提到倡導綠色消費,建立統一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鼓勵流通企業采購和銷售綠色產品,制定流通領域節能環保技術產品推廣目錄,培育一批集節能改造、節能產品銷售和廢棄物回收于一體的綠色商場、市場、飯店等。
作為新消費的代表,綠色消費相關鼓勵政策近年來密集下發。繼去年11月國務院發布《關于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的指導意見》之后,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0部門今年年初發布了《關于促進綠色消費的指導意見》。綠色消費相關領域已開啟巨大市場空間。
趙萍告訴記者,我國綠色商品和綠色服務需求旺盛,但一直以來消費者對于綠色認證和相關標準體系的信心不足,流通企業認知度也不是很高,因此從供給側規范綠色認證、加強標準體系建設,引導流通企業建立綠色專柜綠色商場等,將有利于綠色消費需求得到更好的釋放。
此外,文件中還提到改進商業企業稅費,加快設立國務院批準的口岸進境免稅店,鼓勵進口商品直銷,吸引境外消費回落等舉措。值得關注的是,文件中還提出多項改革創新舉措劍指制約消費的深層次機制。例如,提出加快制定內貿流通領域的權利清單、部門責任清單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建立適應大流通、大市場和新消費發展需要的新型流通管理體制。
“這次13個部門以聯合發文的形式推進、部署為期兩年的專項行動,既是對擴大消費的部署,也旨在進一步深化內貿流通改革。希望能夠解決一批制約消費的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創新經驗。”業內人士對記者指出。
據了解,我國升級性消費需求不斷外溢。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出境游人數達到1.2億,境外消費(購物加住宿旅費)1.5萬億元,其中有7000億元到8000億元用于購物,有相當大部分是中高收入階層的購物需求。
趙萍指出,當前制約我國消費潛力發揮的主要問題在于供給結構和消費結構之間的不匹配,盡管其根源在于生產領域,但流通行業是上連生產下連消費的橋梁紐帶,因此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也扮演重要角色。
“如果流通領域能夠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使消費者的消費需求信息能夠及時快速準確地傳導到上游,對于引導生產是非常有利的,也有利于從生產到消費的整個供應鏈提高效率優化供給,同時讓消費者能夠買到物美價廉、性價比更高的商品,從而使那些在國內市場由于價格過高而流失到海外的消費能夠盡快回流到國內。”趙萍說。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石油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