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大變局下,中國能源決策怎么才能做到不自說自話?能源決策如何保持定力?
關于全球能源大變局。此前,我提出了“6D驅動理論”:
第一個D是Diversification,多樣化或多元化,即能源供應的多元化和能源市場參與者的多元化。以電力領域為例,越來越多的技術可以將能源資源轉換為電力。以前我們用的資源是煤炭、石油、天然氣、水電、核電,現在電力越來越多地來自太陽能、風能、生物質、地熱、潮汐等可再生能源。并且每項技術可以像樹根一樣再繁衍下去,比如太陽能有光伏和光熱之分,而光伏又有多晶硅、單晶硅、薄膜、聚焦等不同的技術分支。
第二個D是Decarbonization,低碳化或去碳化。二氧化碳是主要溫室氣體,而能源領域又是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源,沒有能源發展的低碳化,就沒有全球氣候變化的解決方案。
第三個D是Digitalization,數字化,或者說信息化、智能化。主要是信息與通訊技術對能源系統的滲透,通過對能源生產和消費各個環節、節點和各個時段信息的采集與分析,實現能源生產和消費的智能化,從而減少浪費,提高整體系統效率。需要說明的是,能源互聯網并不是讓能源像信息一樣,可以在互聯網上快速免費獲取,而是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信息與互聯網技術對能源系統的滲透,二是各種能源產業鏈之間的互聯互通。能源系統的數字化正在加速能源領域的創新,但能源與信息不同。能源發展受熱力學定律的約束,而信息不遵守。我把一個蘋果吃了,你就不再擁有這個蘋果。而我把這個信息告訴你,你有了,我自己還有。因此,信息技術創新與發展有著名的摩爾定律,但能源創新不會遵循摩爾定律。在數字化驅動下,能源領域的創新會加速,但能源創新不會像信息創新一樣快。
第四個D是Decentralization,去集中化,分布式發展。傳統能源發展強調的是規模經濟,規模越大,單位成本越低。在這種發展模式下,發電廠規模越建越大,輸電電壓也越來越高。通過建設集中式的能源生產基地,大容量運輸通道,再向不同類型的用戶提供所需能源。隨著新能源技術和能源系統數字化的發展,包括微電網在內的新能源分布式就地利用、就地分享的模式發展迅猛。以德國為例,15年前,德國的發電廠數量只有上百家,現在每家屋頂太陽能發電商都可以參加發電,獨立發電商的數量達到150多萬家,去集中化分布式發展的趨勢非常明顯。
第五個D是Democratization,民主化,也就是給能源消費者選擇權。按照傳統模式,電力和天然氣供應屬于壟斷行業,在這個模式下,作為能源消費者,只能被動接受大企業集團的能源供應,價格也由企業來定,力量對比懸殊。現在,你不僅可以自己在家里發電(太陽能或燃料電池),還可以選擇電力或燃氣供應商,獲得了更大的主動權。民主化的另一個方面是老百姓參與能源投資的決策過程,比如你是否同意在村子旁邊建一座核電站或者在家里的后院安裝一臺風力發電機?
第六個D是Depollution,去污染,或者說清潔化。能源消費,特別是煤炭和石油產品,是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霧霾的主要來源,沒有能源的清潔化,包括煤炭的替代和清潔化利用,霧霾很難根治。對深受本地污染折磨的國家來說,需要發展的不只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低碳經濟,而是同時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本地污染的“低排放經濟”:減少所有空氣、水和固體污染物的排放。
以上6D趨勢就像6個輪子,驅動著全球能源轉型,也重塑著世界能源格局。我們今天討論的能源革命,在全球范圍內,也就是在這六個方面的革命。而能源革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革命的目的是為了保障能源安全和環境安全,使得能源發展更加可持續、更加高效。
以上6D革命給能源發展既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毫無疑問,能源發展的數字化、去集中化、民主化蘊藏著許多機會,然而,數字化和信息化也帶來了對能源系統安全運營的巨大挑戰,低碳化、去污染化和民主化也給能源發展形成了非常大的約束。對于能源企業來說,我們不僅要提供清潔高質量的能源產品,還需要在能源生產供應上確保安全,在整個價值鏈上實現零污染物排放,還需要在運作過程中增加透明度,經得起各種社會力量,特別是環保領域非政府組織的質疑和挑戰。
在這樣的格局下,一個國家能源發展在原有保障供應安全、保護環境、保證經濟效益的三重目標基礎上又增加了一重,即獲得社會各界的支持。無論在今天或者將來,每一種能源都有其不足之處。大規模、廉價、低碳環保而沒有任何人反對其生產與使用的能源資源幾乎不存在。因此,能源的選擇也就成了全社會的抉擇。能源決策者與企業需要加強與社會的溝通,而不是按照自己的邏輯做出決策后再與社會溝通。
那么中國能源決策如何避免不自說自話,在眼花繚亂的世界里保持定力呢?
這讓我想起前些時間給加拿大瓦茨拉夫·斯米爾教授《能源神話與現實》一書中文版寫的推薦序,題目叫:無論神話還是迷思,重要的是不要迷失。
中國能源正在轉型,新的概念也層出不窮。能源互聯網、石墨烯電池、區塊鏈令人目不暇接;風電和太陽能光伏裝機容量的大幅度增長、特斯拉ModelS的成功推出、Model3漫長的訂單、各種各樣的超級電池的新聞報道,給人的感覺是我們馬上就要告別化石能源,明天將邁入一個全新的新能源時代了。
此時此刻,聆聽斯米爾教授的忠告不無裨益。他說:“歷史經驗表明,作為現代社會最復雜、資本集中并且體量龐大的基礎設施,能源系統具有強大的內在慣性。我們的決策可以加速能源系統的轉變,但并不能從本質上改變能源發展的自然屬性。”
盡管數字化是驅動能源轉型的一個巨大推動力,“互聯網+智慧能源”也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但我們也應記住斯米爾教授的告誡,“能源創新并不遵守摩爾定律”。斯米爾教授認為,人們對能源神話的盲目追求和崇拜源于以下三個認知方面的匱乏,即對基礎科學的粗淺理解、對潛能和性能的盲目樂觀和對能源轉型所需時間的忽略。也就是說,在這繽紛世界里,要不被新的概念所迷惑,能源從業者要彌補這三方面的匱乏,即夯實對能源行業基礎科學的理解;理性看待任何一種新技術的潛能和性能;充分認識到能源轉型的難度,一個跟斗翻不到全新的新能源世界。對能源轉型要保持足夠的定力和推進力,避免急躁的心情。
今后一段時間的中國能源政策,我認為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同時發力:
一是把治理霧霾、保障生態環境安全作為能源安全的前提和終極目標。“四個革命”和“一個合作”的最終目的還是環境安全和能源安全。
二是高度重視能源安全。在能源市場供應寬松、價格低迷的今天,不能對能源安全掉以輕心。全球對石油的需求還在穩步增長,而供應能力則在下降,現有在產油田快速衰減,投資預算縮減。大家看網上文章,可能會覺得電力馬上要替代石油了。而2013年,全球有53%的石油需求來自交通領域,包括小汽車、公交車、卡車、輪船和飛機。現在電動汽車代替石油的基本上都在小汽車領域,小汽車在全球石油消費中的比例只有24%,其他交通工具29%。小汽車里面,電動汽車無論在總存量或每年增量中的比例都非常低,遠遠談不上規模化替代。
威脅能源安全的因素也越來越多,非傳統因素尤其值得關注,如網絡安全、恐怖襲擊和社會群體事件。中東地區不穩定因素還將繼續存在。特別要高度重視電力供應安全。20世紀是以石油為中心的能源安全,21世紀則是以電力為中心的能源安全。需要從供應端和需求側共同發力,著重在需求側加強力度,利用市場的力量來保障能源安全。
三是讓天然氣成為主力能源,而不只是過渡能源。北京燃氣集團董事長李雅蘭在今年G20能源部長會議上提出,要讓天然氣成為中國的主力能源。我很贊成。我認為中國的環境治理呼喚著天然氣發揮更大的作用,而我們也有資源與市場條件來使天然氣成為主力能源。最近我也看到國家能源局就“加快推進天然氣利用”問題在征求意見,我覺得所提的各種措施都很好,但關鍵是在價格上。
四是完善能源產業發展政策,避免粗放式做法,加強精細化系統性手段。我們需要產業政策,包括天然氣政策,但更需要完善產業政策,變財政補貼為稅收減免或返還。補貼補不出一個健康的產業,稍有不慎反而影響產業發展。我建議就能源補貼這個問題開展研究,例如補貼到底起到了哪些作用、有哪些經驗和教訓、今后如何改進國家的支持方式。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中國能源發展也已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如果把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國能源的飛速發展作為中國能源1.0時代,未來幾十年可以稱作中國能源2.0時代,而分界線可能在中國煤炭消費達到峰值的2013年。相比于快速發展的1.0時代,中國能源2.0將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征:
第一,能源需求增速大幅度放緩,與之相對應,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的增幅也大幅度減緩;
第二,以多元化、低碳化、數字化、去中心化、民主化和清潔化為內涵的能源革命趨勢會加速改變中國能源領域版圖;
第三,能源市場主體的多元化將會導致更多的非能源企業進入能源領域,在某些領域還可能帶來革命性影響;
第四,數字化將會加速能源領域的去中心化和民主化進程;
第五,中國與全球的能源互動會加深加強,中國的能源政策也會更多地關注與全球能源市場的互動。
在2.0時代,能源工作的重點從增加能源供應總量來保障能源安全,轉向在保障能源不間斷持續供應的前提下,優化能源資產,提高能源供應質量和能源系統效率,減少能源領域的污染物排放,提高系統的抗風險能力。
能源規劃工作將不再是設定發展目標,畫一條增長曲線,然后做出滿足這些目標的規劃布局,更多需要做的是軟性政策,包括具體可落實的優化、提效與減排措施,把規劃中提及的粗線條、原則性政策取向做細做實,穩步推進能源轉型。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石油新聞中心